这个地方看着非常像二十年前的中国。
道路混乱,供电不稳定,到处都是摇摇欲坠的建筑。
我在中国的投资人朋友魏先生在今年夏季初次造访印度后说。
拥 有敏锐商业嗅觉的他又说,然而在印度如此一个次国内规模、很多方面都充斥惊人多元性的国家,我也能感觉到其中的能量与乐观。
再过十年,印度将大大不一样于 今日,呈现出让人咋舌的经济增长。
中印两国毗邻而居却并不相互知道,这实在叫人诧异。
对于中国企业而言,大型市场中没什么比印度更具吸引力了。
25年来,我频繁往返于印度和我在中美两地的养爸爸妈妈家庭之间,这是我首次认可魏先生对印度的评价。
现在中印两国双边贸易额约为650亿USD,但下一个十年内有望增至3,000亿USD乃至更多。
对于这种乐观的展望,我可以给出三个重点理由:政局稳定2014年5月,印度人民党在大选中以压倒性优势当选执政党,纳伦德拉莫迪(NarendraModi)出任总理。
这场大选呈现出两股趋势,在 我看来,它们标志着印度政治与政府的一个转折点。
自1947年独立以来,印度政局基本上是国民大会党一党独大的局面,这是初次有其他党派以这样大的优势胜 选,以至于国大党都没获得作为主要反对党所需的起码席位。
而且,这也是初次有一个像莫迪如此草根出身的人(其家人以前是街头茶叶贩子)登上这个世界最大 民主国家的最高行政职位。
民众对经济增长机会匮乏的挫败感日益加重,对政府治理水平的期待也潜滋暗长,这类都收获了印度人民党的此次大胜。
既然被委以这样重任,政府就能名正言顺地推进所需的各项改革,使印度进入经济可持续增长的轨道。
经济增长复苏2000|2011年间,印度经济的平均增速7.3%高达。
对印度如此一个由私营企业推进的市场驱动型经济体而言,这一成绩着实值得称道。
然而近几 年中,经济增长放缓至4|5%,重要原因是上一届政府中联合执政致使的决策瘫痪。
现在印度人民党大权在握,莫迪稳扎稳打,印度回归7|10%的增速是早晚 的事。
这一增速表面上看或许低于中国,但不要忘了,印度是一个由私营企业驱动的经济体,来自政府的补贴极为有限。
年度印度GDP增长率2005|069.52006|079.62007|089.32008|096.72009|108.62010|119.32011|126.22012|134.52013|144.7中印关系改变不少中国人都不了解,中印曾在1962年爆发短时边境战争,以印度失败告终。
中印边境对峙常被视为两国关系升温的拦路虎。
然而,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 近期的访问给两国关系打下了愈加扎实的基础,而莫迪政府也有心与中国打造愈加好的关系。
除关系升温以外,中国还将为本国企业在印投资提供大力支持。
印度需要中国的专业常识与技术印度亟需升级其在公路、铁路、电站方面的公共基础设施,同时构建生产能力。
而与之相反,中国国内的基础设施已经基本建设完毕,上述所有范围几乎都承受着产能过剩的重压。
本质上说,印度和中国彼此需要。
站在中国企业的角度,将印度视为有待拓展的下一个大市场应该是顺理成章之事。
显而易见是什么原因有:印度是一个增长中的市场,拥有12.2亿人口,其中50%年龄在25岁以下。
中国企业拥有增长中的印度经济所需的生产规模与专业常识与技术。
中国制造能力过剩,劳动力本钱上涨。
印度各地地方政府对吸引中国企业在当地创造就业尤为热心,而中国政府也鼓励该国企业进行国外扩张。
印度可能成为中国企业开启中东和非洲市场的跳板。
当然,拓展印度市场的过程中也会遭遇诸如政策变脸、腐败和劳动力市场僵化等挑战。
中国企业进入印度市场的头几年一定都不会顺风顺水。
但对着眼于长远的企业来讲,回报将格外丰厚。
当初国内市场早期进入者被回报以巨大成功与业内惊人市场份额,也是同样的道理。
然而相对于90年代的中国,印度是一个较为成熟的服务型经济体,服务业占全国GDP总量的56%。
另外,印度的商业、法律和文化环境也与中国大相径庭。
因此,对计划进入印度市场的中国企业而言,明智的做法还是先咨询印度工业联合会(CII)、印度全国软件和服务公司协会(NASSCOM)、印度汽车制造商协会(SIAM)、印度电气电子制造商协会(IEEMA)等行业组织,以较好地理解行业格局与进步潜力。
在学会行业概况之后,下一步就应该联手能在印度复杂的商业与法律环境下游刃有余、同时有能力搭建两国商业与文化桥梁的商业伙伴。
总言之,我坚信,目前是中国企业启动印度市场扩张方案的最好机会。